返回

第 143 章 143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

听神迹提到自己,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,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,自带亲切感。

【朱高煦】: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,真抠啊。

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,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,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,只是…

唉……

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,是真没钱。

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,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,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,以及漕运疏通。

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。

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,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,协调就需要钱。

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,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,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。

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,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。

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。

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,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。

如今才第三次北伐,还有两次……

【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“钱”。

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,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,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。

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。

第一,自唐宋以来,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,若迁都南京,也更容易掌握江南,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。

不是有那么一句话,“江南熟,天下足“

以江南的松江府为例,每年上供给朝堂的布匹,有三分之一是出自于松江府。】

天幕中出现一个金黄闪闪的大字。

钱!

【第二,若迁都南京,则可以停了漕运,如此又会节省一大笔开支。

京城当时大部分供给都依赖于漕运可河道常年堵塞,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疏通河道。

京城每年需要五百旦的粮食供给,而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通过漕运只能达到三百旦。

这还不算供给给军队的,为了供需平衡只能继续加大投入,随着成本的增加,一旦米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您所看到的内容#中间#有#缺失,退出#阅读#模#式#继续#阅读#全文,或者请使用其它#浏#览#器:q#u#y#o#u#l#a#i.#c#o#m#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