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四十六章:批判?多谢他们 替身导演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

“斗牛还是阉牛,将残忍进行到底!”

这是《新民晚报》娱乐版的头版头条,这个世界永远不乏那些记仇的小人,比如这位亲自写下此文的林海主编。

说来也巧,徐铮丢失的那部分剧本恰好被一个记者捡到了,只在一天内,《斗牛》便被曝光了,各个报纸都针对剧本内容给出了评价。

因为丢失的剧本仅为来喜一个人的戏份,所以,这些纸媒也只能根据这部分剧情加以想象,然后编出一些能让读者信服的东西。

来喜原本是前世出演这个角sè的演员姓名,但薛德觉得这个名字很好,所以就直接将其拿来作为了角sè名。

因为徐铮的加盟,或多或少的,薛德将其戏份略微有了些增加。

这是个并不主要却很重要的角sè,当初徐铮说自己的剧本丢失时,薛德心情并没有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平静,他知道,有时候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失误,所带来的影响往往会让人招架不住。

但作为一个导演,薛德更不希望因此而影响手底下演员们的情绪。

有个成语叫先发制人,薛德知道,与其等着事情的变化,不如自己主动出击,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比被动迎接要好的多。

于是,一个记者便很巧的捡到了丢失的那部分剧本......

再说说《新民晚报》的文章,林海在得知薛德的《斗牛》被曝光后很是兴奋,他先是很认真的看完了那部分剧本,然后又心思缜密的写下了这篇文章。

或许,这就叫往往黑你的那个人比谁都在乎你。

林海主编的文中这样批评道:“这是一部名为《斗牛》,实为杀牛的电影。通过被曝光的剧本,我们可以知道,这部电影中那匹花十万元买来的荷兰nǎi牛将最终被导演给阉割掉。似乎这匹nǎi牛在被卖出天价的同时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!将自己献给艺术,并让导演用胶片记录下这样光荣的一刻。但是,我不禁还是想问,这样的一刀,割下去的同时,导演的双手会不会颤抖?

看完这篇文章,薛德差点笑岔了气。

没错,电影中是有阉割nǎi牛的剧情,但最后的结局却都失败了,并且,这只是为了加强黑sè幽默的一个小片段而已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您所看到的内容#中间#有#缺失,退出#阅读#模#式#继续#阅读#全文,或者请使用其它#浏#览#器:q#u#y#o#u#l#a#i.#c#o#m#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