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第九十四章 中西结合 南宋不咳嗽

首页
报错
关灯
护眼
字:
上一章 回目录

“啊!十五丈……去、去哪儿找那么大的整料啊!”温老二彻底让洪涛喷晕了,十五丈就是四十多米长,要想做一根四十多米长的大船龙骨,就需要一颗六十米高的大树,掐两头要中间。世界上有六十多米高的大树吗?反正温老二是没见过。

“嘿嘿嘿,龙骨不见得是整根的才好,可以拼接,方法我会,等这艘船造好了,我们再慢慢尝试如何拼接龙骨如何?”洪涛不清楚宋代的造船工艺到底是个什么水平,不过拼接龙骨这门手艺他们应该还不会,或者说宋代的船只并不太重视龙骨及船体的强度。因为这时候没有高强度的远航需求,也就没高强度的海战,没有需求的玩意自然没人去研究。

洪涛仔细观察过疍家人的连排船还有罗有德那艘鸟船的龙骨结构,得出了一个结论,就是宋朝的船只整体强度不够,这也是他们不能进行远航的一个技术限制。就拿罗有德的鸟船为例,近25米长,排水量接近150吨的大船,主龙骨的尺寸却非常小,只有20厘米左右见方的一根松木,没有肋条,只有8块整个的底舱隔板和两根副龙骨。

这种结构像一个笼子,各处的作用力都差不多大,很平均的分配了受力,使得船体内部的空间比较大,利于装载更多的东西。但它有一个致命缺点,就是冗余度不足,一旦有一方受力过大,就会咔嚓一下散了架,修都没机会了。

另外,这时候的宋朝海船过份依靠船板来承受整艘船的扭力和拉力,有点像后世的车身承载型轿车,没有大梁,全靠车身铁皮又当骨头又当皮。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车体轻便、经济实惠,可是坏处也很明显,就是车体牢固度不够,无法承受太强的颠簸和扭动。所以真正的越野级别车辆,全是非承载式底盘,车身只是坐在大梁上的一个壳子,大梁成为了受力原件。

不过宋朝海船的设计思路很符合当前的航海需求,大宋周围没有强大的海军国家,也没有向更远海域航行的迫切需要。绝大多数人以为南番诸国就已经到了天边了,既然这种船都能过去,那还费劲研究造价更贵、更难建造、更坚固的船何用?有那个钱和时间,不如多造两艘福船、广船、鸟船跑运输实惠。

但洪涛不能这么想,他现在要把所有人唤醒,让他们更重视海洋、更离不开海洋,然后才能依靠自己对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您所看到的内容#中间#有#缺失,退出#阅读#模#式#继续#阅读#全文,或者请使用其它#浏#览#器:q#u#y#o#u#l#a#i.#c#o#m#


本章未完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。>>>

上一章 回目录